首頁 / FRM / 相關報導
 
 

◆建構BASEL II三大工作之一 — 信評模型建置
【經濟日報/劉珮】

銀行是以承擔風險賺取利潤的行業,因此積極而有效的管理風險是創造利潤的來源之ㄧ。在銀行業面臨的風險當中,信用風險可以說是最大的風險來源,尤其在近兩年國內銀行面臨雙卡風暴的損失,如何建立可以有效管理信用風險的制度,應該是目前銀行業界最關心的議題。

 

在信用風險的建置規劃中,主要核心工作即為評等模型的建置與運用。在BASEL II的設計架構中,評等模型不僅著重於模型的建置工作,更包含銀行是否實際運用在相關的流程程序當中。

 

因此在授信准駁、額度控管、信用風險報告、損失準備提存及法定資本計算等運用,都是通過主管機關審查的必要工作項目,而後續衍生的運用,則包含經濟資本計算、風險容忍程度的訂定、風險定價及風險調整後績效評估等項目。

 

要達成上述的工作目標,一般銀行首要的工作就是評等模型的開發,以模型建置作為建構風險管理機制的第一步。事實上有關評等模型觀念的開始,早在40、50年代,即有學者開始對倒帳的可能性進行預測,而後續這幾十年來相關的運用發展逐漸成熟,金融業並將此運用在違約及偽冒等不同用途的預測上。

 

而在BASEL II的架構下,銀行若欲採用內部評等法(IRB,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必須自行估計違約機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違約損失率(LGD,Loss Given Default)、違約暴險額(EAD,Exposure At Default)等風險成分,因此有關於相關模型的開發、管理、實際運用及監控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模型的建置開發我們可以稱之為一個管理的循環,因為模型會隨著時間的演進或模型的表現而持續修正,因此我們必須將相關的工作視為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蒐集並回饋相關結果以作為模型修正之依據。在這個模型管理的循環當中,我們可以分為建模前置作業、模型開發、模型部署運用與模型監控等四大步驟分別說明:

 

一、建模前置作業
在前置準備作業中,可以分為模型建置規劃及資料準備等兩大工作。在進行規劃時,模型建置人員必須就銀行的資產項目、模型建置的目的與預期效益進行評估,並針對所欲開發的目標客群或產品類別,確認違約的定義及決定樣本與評估期間。

 

在資料準備作業上,則必須仰賴資訊人員就目前資料可能的來源別進行資料的擷取與轉換工作,若是目前資料來源不足,則評估是否可能外購外部資訊源(例如聯合徵信中心資料、公開財務資訊等),或採取補登作業以補足資料不足的情形。

 

二、模型開發
在模型開發過程中,包含許多模型建置的方法與關鍵技術。

例如在資料整理工作中,有關變數的衍生與設計、開發組與驗證組的資料分割;在模型建置程序中,建模方法的選取以及不同模型間的效度比較,每一個步驟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與經驗。尤其是建構模型的過程中免不了不斷的嘗試錯誤與修正。在這個階段,銀行必須特別留意相關的程序及軌跡的留存,文件化的作業以及經驗的傳承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三、模型部署運用
模型開發完成後,必須實際運用於徵授信流程中。上線前的準備工作包含模型與徵審流程的系統整合作業、授信流程的調整與修訂、使用者測試及模型推廣及教育訓練等工作;在上線運用後,針對模型版本的控制、評等作業的品質檢核紀錄(包含評等錯誤率及決策錯誤率)、人工干預的程序及記錄,都必須詳細加以規劃並執行。

 

四、模型監控
模型在上線運用後,有可能因為時間的演進或客層的轉移等不同的因素,造成評等模型發生偏誤的情形。依據巴塞爾委員會所公布Working Paper No.14文件,模型上線後應該對模型穩定度、預測績效及校準三大面向之進行監控,因此,銀行可參考相關之指標,針對模型的表現進行監控,定期提供高階主管模型管理資訊,並將結果回饋於後續模型之修正作業。

 

國內有些銀行在評分卡或評等模型的運用上已有相當的經驗與時間,惟過去較常見的作法係以向外部機構購置或共同開發的方式,相關的方法論或經驗與開發技術並不一定能被銀行內部所保存。

 

因此,銀行當務之急應該是要著重於內部自行開發能力的培養以及建模過程的經驗傳承,未來才有能力可以自行開發或對現有評分模型進行修正。當評等模型可以有效運用於整體的徵授信作業時,將可降低相關作業成本,提供一致且客觀的審核依據,並可在有效的風險控制下,提高業務拓展能力,創造更佳利潤。

 

(作者是SAS Taiwan風險管理顧問協理)